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工程案例
线路工程
变电工程
物资供应
电力管线
顶管工程
地 址:西安市碑林区兴庆路
            98号兴庆花园8E 
电 话:029-82468680
            15389252353 
传 真:029-82468680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陕南三市移民搬迁4.6万户 18万人已集中安置

发布日期:2014-01-22  发布者:本站  浏览次数:2591

核心提示:去年陕南移民搬迁正式启动以来,陕南三市4.6万户、18万人已经获得了集中安置,2012年安排的8万户、29.5万人的搬迁建房任务也即将完成。时值隆冬,记者走进秦岭腹地,看看刚住进新居的移民搬迁户怎样过冬,他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对新生活有哪些憧憬和愿望……
  李成才:“现在好了,生活很有盼头了。搬进县城,生活条件和过去简直是天壤之别。”

  隆冬时节的秦岭腹地宁陕,寒气逼人,当记者走进一户户今年刚住进新居的“移民”搬迁户家中时,他们对新生活的那种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心让人顿觉暖意融融。

  “这就是我家的新房子,以前到镇上要走40多分钟,都是山路,连摩托车都骑不上去,现在好了门前的路是又宽又平,到镇上5分钟就走到了!”今年刚刚搬进新房子的但汉芳指着路边一幢白色灰泥墙结合浅红色屋檐的二层楼房说道。新房门口一条又宽又平的水泥路一头通向镇里,一头连接着210国道,太阳照在红色的琉璃瓦做成的屋檐上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照在门前院子的水泥地面上。但汉芳一边说,一边拿出家里的凳子招呼记者坐在她家的院坝里晒太阳。

  在谈话中记者了解到,宁陕县在推进陕南移民工作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方式,对有条件的搬迁户鼓励他们进城入镇定居,对基础条件一般的搬迁户实行集中安置,对五保户实行敬老院集中安置供养。但汉芳家就属于搬进镇里居住的那种情况。

  但汉芳一家原来住在小川镇小川村沙坝组的一个小地名叫狼沟的小山沟里,一条尺把宽的土路是通向外界的唯一出路,也连接着稀稀拉拉住在沟里的十来户人家。一年到头指着丈夫出门打工挣点钱,家里一个老人和两个上学的孩子,日子过得紧巴。“以前在沟里住确实恼火哟!出门都要靠走路,娃娃上学要走个把小时才能到学校。搞点副业物资不好运进来,产品又不好运出去!都出门打工,家里住的这么偏,老人、小孩在家也不放心!”说到以前,但汉芳不禁摇起了头。

  “现在政策确实好,我从沟里搬出来,给我一家5口补贴了3万块钱,不然这房子咋也修不起!”说起房子,但汉芳不光是满脸的笑容,话语里还透着一股子喜气。“搬出来了,买东西、出门、看病就医、孩子上学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很方便,眼下虽然修房子拉了些账,但是只要肯干,有个两三年也就还清了!”对于今后的打算,她准备也在农闲时和丈夫一道出门打工,挣些本钱,好回家搞副业,不想再出去奔波了。“打工挣个万把块钱,回来搞点林下养鸡,西安人喜欢得很!”但汉芳聊起了家里的未来发展,话语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同样享受到移民扶贫搬迁政策实惠的皇冠镇兴隆村村民李成才,他和但汉芳不一样的是搬进了县城,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

  “在没搬出来以前,家里住的是三间土墙房,如今住上了三室两厅的楼房。”李成才谈及这前后的变化感慨万千。他说,以前住的地方属高寒地区,山大沟深,交通通讯等各方面条件都落后,经济来源很有限,常年靠外出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生活很是艰难。加之房子又处在滑坡地段,长期遭受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在那儿住真是让人看不到生活的半点希望。”说起过去的生活李成才显得有几分悲凉,“我也想到要搬出去,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一直没有勇气下这个决心,所以只能面对现实。”他说,如今国家出台了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定居,再加之去年,省上又出台了陕南避灾移民扶贫搬迁政策,这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县上的积极动员鼓励,使他看到了希望,鼓起了勇气,决心走出去。于是便东拼西凑在县城买了一套100平米的三居室房,国家给补助了3万块钱。经过简单装修后,今年“五一”搬进了新房,彻底搬出了昔日的穷山沟。

  “现在好了,生活很有盼头了。搬进县城,生活条件和过去简直是天壤之别。”李成才一脸喜悦地说,现在自己贷款买了一台小型挖掘机在工地干活,再也不用离开家外出打工挣钱了,妻子在超市上班,收入增加了而且稳定,孩子也在县城学校上学……“虽然现在还有贷款,但一家人生活很幸福。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在宁陕县像但汉芳和李成才一样移民搬迁后过上新生活的农户还有很多,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生活充满信心。

  王粉英:“现在住到新房了,出行方便,吃水方便,孩子上学也方便,再也不用来回走山路了,心里很高兴也很幸福!”

  王粉英正在家里打扫卫生,她是商州区沙河子镇王山底村30户中第一个搬进安置点的。家里新房面积为100多平方米,包括一个大客厅,三个卧室,一个厨房和卫生间,另外还有一个储藏室。

  走进去一瞧,布艺转角沙发、明亮的落地窗、粉色的绣花窗帘、42吋的液晶电视,在这个间隔市中心几十公里的小村子里,老刘家的客厅显得格外温馨。

  这样的居住条件在一年前还是无法想象的。王粉英告诉记者,老家以前在王山后面,只有两间土房子,最大的困难是出行不便,上山下山只能靠走,一到下雨的时候,走在路上一踩一个泥坑,满腿都是泥,受了不少苦。“现在住到新房了,出行方便,吃水方便,孩子上学也方便,再也不用来回走山路了,心里很高兴也很幸福!”她乐呵呵地说道。

  商州区沙河子镇王山底村移民安置点位于该村的王山脚下,计划安置村民109户共418人。目前,安置点内30户新房已经建成,另外79户正在紧张施工中。记者近日前往该村采访,走进安置点,只见两排整齐的新房拔地而起,房屋前的院落全部经过水泥硬化,周围还装有崭新的路灯,家家户户屋顶上黄色的琉璃瓦在太阳照射下显得格外显眼,整个安置点布局整齐,看起来宽敞整洁。

  “家里的三亩多地已经不种庄稼了,全部种上了药材,一年下来能收入两万多元。丈夫在西安打工也能增加一笔收入,日子将会越过越好。”王粉英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据商州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办公室主任邵小宏介绍,2011年商州区共实施移民搬迁2605户10589人,其中,设集中安置点30个,安置1955户7804人,分散安置650户2785人。在安置的同时,商州区还坚持同步推进后续产业,以“一村一品”建设为抓手,积极培育富民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记者从商洛市扶贫开发局了解到,商洛市移民搬迁项目从1997年开始试点实施,1998年正式启动,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实施移民搬迁6.78万户27.95万人。市扶贫开发局工作人员严小平称,移民搬迁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解决了环境恶劣区域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和水平。同时,移民搬迁实施后,有效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

  张学军:“过去在这个地方车祸很多,冬天一结冰,弯急路滑,窄窄的路旁就是万丈深渊,交通运输极不方便。”

  冬日的阳光带着些许懒意照在排排青砖白瓦的徽派建筑屋顶上,一群老人聚在一起聊天唠嗑,几个小孩在玩耍,婆娘们则聚在一起绣十字绣,这就是如今的山阳县新农村。“不仅村容村貌大变化,我们对家庭困难户实行救助,对贫困户实行应保尽保,确保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山阳县银花镇镇长樊擎天如是说。

  在山阳县银花镇的叶家湾村,这个村如今住着很多从高山深处搬下来的人,张学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家过去住在梅子沟岭一个叫做老虎沟的地方,提起梅子沟岭,那是个让他们无奈伤神的地方。山特别高,路特别难走,梅子沟岭的十八盘更是让人胆战心惊。张学军说:“过去在这个地方车祸很多,冬天一结冰,弯急路滑,窄窄的路旁就是万丈深渊,交通运输极不方便。”他住的老虎沟就在十八盘之上,从公路上蜿蜒一条沙土路,坑坑洼洼不说,“连一辆三轮车都过不去,种植的丹参、连翘、黄姜,要想运出山去换点钱,非青壮年劳力背出去不可,那个苦啊……”回想当年的辛苦,他们如今还心有余悸。

  在山阳县启动实施移民搬迁后,加之政府又有补贴,所以村民积极响应,报名搬迁。在建好住宅后,银花镇又实施产业富民政策,积极联系为他们致富找门路。经过考察,他们决定建设标准鸡棚,但投资巨大让他们焦头烂额。“希望政府在移民兴产业时能给予些贷款上的支持。我们在镇上的支持帮助下,历经千辛万苦才贷好款,如今,第一拨的鸡苗已经长到了二斤多,等过年时,就可享用自产的家禽了。”

  银花镇镇长樊擎天说,针对镇上的贫困户,目前镇上已经让民政干部一个村一个村的排查,确保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全部排查到,对那些体弱多病的人基本上做到低保方面应保尽保,对确实已经无生活能力的,又无亲属照顾的,全部安排到县上设立的区域敬老院,这些现代化的敬老院设施齐备,伙食好,能够确保老人们安度晚年。

  据悉,山阳县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对所有农户进行妥善安排,确保他们安全过冬,决不允许一户群众受冻、挨饿。县民政局针对冬令困难群众生活安排,抽调专人深入基层村组、社区、企业调查摸底,及时发放冬令救济棉衣棉被,低保生活补助资金1662万元,确保全县29812名困难群众安全过冬。

Copyright 2006-2018 西安辰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ved 技术支持/名远科技
电话(TEL):029-82468680 传真(FAX):029-82468680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兴庆路98号兴庆花园8E